西藏农业环境与农作物种植技术差异分析及改进方法探讨
(1)海拔高、气温低。西藏平均海拔4000m以上。由于海拔高,气压降低,空气变得稀薄,导致气温下降。藏区属于高寒地区,限制了藏区农作物种植的范围。 (2)光照强度高、时间长、辐射强。西藏海拔3000m以上地区年均日照时数达2500至3500小时,使得西藏土地农业利用率较高。 (3)气候干燥,自然灾害多。西藏是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带复杂,降雨量少,全年非常干燥。而且,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特别是冰雹和霜冻。西藏是我国冰雹灾害最多的地区,甚至会造成部分地区歉收[1] 1.2 西藏主要农作物分类 受上述自然环境影响,西藏主要农作物必须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和其他特征。西藏农作物种类繁多。粮食作物中,种植最广泛的是大麦、小麦和豌豆,其次是蚕豆、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种植最广泛的经济作物是油菜和甜菜,较小的地区也种植烟草和大麻。蔬菜瓜果种类繁多,但种植面积十分有限[2] 青稞是西藏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藏族人民用青稞酿制青稞酒,制作糌粑。青稞是禾本科的谷类作物。由于其抗寒性强,分布广泛,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到湿润、半湿润地区均有种植。每个地区的播种时间不同,因此收获时间也不同。不同的是,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播种,最迟5月上旬播种。由于青稞产量高、用途广泛,已成为西藏传统农作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试验,培育出了小麦、水稻、玉米三种适合西藏环境生长的粮食作物。西藏各地种植了不同类型的小麦、水稻和玉米。这类粮食作物与其他地区没有什么不同。小麦广泛种植,水稻和玉米主要种植在藏东南等低海拔地区。播种时间大致相同,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由于豌豆苗抗寒能力强,豌豆、蚕豆分布广泛,是西藏四大栽培作物之一。一般于3月下旬播种,8月中旬至9月中旬收获。总生育期120~150天。而蚕豆则对水、热、肥条件要求较高。目前仅在藏区部分地区种植。一般于3月中下旬播种,9月下旬左右成熟。总生育期150~190天。油菜、甜菜 油菜、甜菜是西藏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藏油菜通常与豌豆、春小麦、春大麦等农作物一起播种。油菜一般在4月至5月播种,生育期由105天延长至175天,而甜菜一般在4月播种,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其他农作物 藏区其他农作物主要有荞麦、马铃薯、花生、大豆、各种蔬菜(萝卜、白菜、大白菜、黄瓜等数十种)、蓖麻、向日葵、块根、茶叶等。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出产的农作物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有的萝卜重10公斤,白菜最大直径40-50厘米,重量10-15公斤。这说明青藏高原的园艺作物潜力巨大。
2 西藏农作物种植特点及改良方法 2.1 种植方式特点 西藏农产品种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单熟与一熟型、复熟与一熟型、多种作物混作型。混作有利于提高土地肥力、抑制病虫害入侵。例如,豌豆与春小麦、青稞、油菜籽混播时,豌豆的根瘤菌可以浓缩氮元素,从而达到提高土地肥力的目的[3]西藏各地区的农业结构也不同。拉萨盛产春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蚕豆、油菜籽等。墨脱、米林、林芝等地盛产玉米、水稻。山南的农作物结构与拉萨相似,只是不种植水稻。春季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籽等主要产区在昌都地区中北部。昌都南部地区主要种植西藏水稻、玉米、大豆、荞麦、马铃薯等。日喀则地区主要种植春季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籽。阿里、那曲地区以春青稞为主。 2.2改进增肥方法,提高地力。西藏的土地肥力状况差异很大。耕地具有山地土壤的特点。土层一般较薄,土壤中砂石较多,保水保肥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是土壤本身有效肥力很低。因此,要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肥料质量,充分利用人畜粪便,积极推广豆科绿肥和牧草种植。提倡绿化休耕或开发沼泽资源作肥料,同时扩大豌豆混种面积,扩大农牧交错耕地面积,实行草地轮作。水利工程建设由于西藏降雨量少、雨季短、旱季长,灌溉是保证农作物稳定生长的必要条件。
农田水利建设要因地制宜。例如,西藏主要粮食作物青稞,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才能保证品质。特别是在青稞孕穗后期,如果水分供应不足,所产籽粒就会出现干瘪现象,导致产量大幅下降。农田水利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西藏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4] 3 结论 如今,西藏的农业结构和种植方式已经比较完善,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地区和灌溉工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先进的。 2016年以来,西藏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着提升。希望通过分析藏区农业生产现状,让更多人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农业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次仁央金,李军,金涛。论西藏农业资源现状及种植体系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通报,2007(5):371-380.[3]孙自保,李平,冯平。西藏农业生产结构分析及调整措施初步探索[J].中国农业科学通报,2006(7):603-606。 [4]杨春艳,沉伟寿,王涛。近3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26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