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公务员考试A卷B卷言语模块详解及题型分布分析
1.题型分布
题型范围与国考、联考基本相同,考断片阅读、句子表达和逻辑填空。
1、片段阅读:考中心理解多,考细节判断少。标题填写题和词句理解题的数量有所增加。
①中心理解题:2019年考试共有13道题,其中9道为中心理解题; 2018年考试共有12道题,全部是中心理解题。 ② 详细判断题:2019年浙江省考仅考1道题,较2016年、2017年、2018年有所减少。口语部分题目总数在增加,但详细判断题数量有所增加。减少。 ③填题题:2019年考试共有2道题,数量有所增加。 ④词句理解题:1题,为2019年新增题型。
2、语句表达式:
①陈述填空和陈述排序题:与前面的题相比,题目数量增加了,所以需要多加注意。 ② 选择题:这不是一个确定的试题类型。
3.逻辑填空题:
浙江乡试的特点是只考实词或成语。例如,2019年,混搭填空题只有1道,实词填空题有9道,成语填空题有7道。
2、选题特点
(1)中心理解题难度较低:以2019年为例,测试的9题准确率均在60%以上。而且浙江省考试中心的理解题段落结构清晰,考的是综合知识点,如转折、因果、分-总分、分-总分、主题词等常见高频考点;段落的选题涵盖了科技、历史、文化等丰富内容,但并不晦涩难懂。
真实问题的例子
(2019浙江省统考)负责榴莲风味基本元素的基因是挥发性硫化合物。这些基因会在榴莲成熟阶段被激活,比如二烯丙基三硫化物。这些含硫化合物有刺激性气味,洋葱、大蒜、韭菜等也含有此类物质。相当一部分人无法忍受榴莲的“臭”,这也不难理解。但榴莲的果皮和果肉也富含酯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使榴莲味道香浓,具有多种水果的混合味道。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A. 解释一下榴莲的刺激性气味背后的化学原理。
B. 介绍榴莲的化学成分及其营养价值
C.强调榴莲的刺鼻气味对人体无害
D.解释为什么榴莲闻起来很刺鼻,但吃起来很美味
【解析】这是一道中心理解题。该段第一句介绍了榴莲味道的遗传物质,然后解释了这些物质具有刺鼻的气味。也就是该段的前两句详细阐述了榴莲闻起来“臭”的原因。接下来的转词“但是”指出“它含有丰富的酯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让榴莲咀嚼起来味道鲜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榴莲味道鲜美。因此,该段落的目的是强调榴莲闻起来“臭”但吃起来却很美味的原因,对应D项。
项目A“辛辣味”对应于转变之前的内容。该段的目的是强调榴莲闻起来“臭”但吃起来香的原因,偏离了该段的重点,被排除在外; B项,“营养价值”是无中生有,该段没有提到,所以排除; C项“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无害”为无中生有,段落中未提及,故排除。
因此正确答案是D。
总结:该类题的文字比较通俗,文字脉络也容易掌握。因此,复习时需要重点关注三个单词、两个句子。
(2)陈述表达题成命题“新宠”:陈述表达题数量有所增加。
1、句子排序是口语题中技术性最强的题。浙江乡试喜欢考验行为逻辑,比如先刷牙,再洗脸,最后出门。
真实问题的例子
(2019浙江省检验)①经过一系列鉴定,确认为一个全新的物种——藏披毛犀,距今已有370万年,是已知最早、最原始的披毛犀。
②随着280万年前冰河期开始出现,藏披毛犀开始离开高原,最终来到欧亚大陆,形成泥河湾披毛犀、托洛盖披毛犀和更新世晚期的最终披毛犀。披毛犀。
③经过一周的发掘,古生物学家意外发现了一头犀牛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和颈椎。
④最终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实验室修复了犀牛头骨。
⑤这一发现证实了藏披毛犀是其他三种披毛犀的祖先。
⑥在札达盆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察队发现了一幅裸露的犀牛图册,随后发现了一排犀牛上颊齿列。
将以上6句话重新整理一下。正确的词序是:
A.⑥④③①⑤②
B.⑥③④①②⑤
C.②⑤⑥④③①
D.②③⑤⑥①④
【分析】观察选项,②、⑥为第一句,②讨论“藏披毛犀”的演化,⑥提出“犀牛图集”的发现,两句主题不一致,都可以引入话题,难以排除。寻找其他线索,我发现第④句有代词“这个犀牛头骨”。选项①③⑥中只有③出现在头骨中,因此将③④捆绑在一起,选择选项B。
因此正确答案是B。
摘要: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逻辑来回答。 ⑥提到考察队发现了犀牛图谱,③提到发掘,④提到修复,①提到鉴定确认。一般考古活动应经过发现-发掘-修复-鉴定的步骤,故答案选B。
2、句子填空去年考了3次,横线都在最后。
真实问题的例子
(2019浙江省统考)经济学蕴含着人类当前经济生活有理性基础的信念。然而,只要我们承认货币是社会权力的物质化形式,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斗争就不可避免。 ________。
划线部分最适合填写的是:
A、兴趣是最实际的东西
B、交换实际上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C. 这一重大发现引发了哲学的一场革命
D. 经济学对理性的信仰实际上是一种幻觉
【分析】段落末尾出现横线。横线内容可以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或提出对策,并保证与上一个主题一致。上一篇文章首先介绍了一种“经济学”信念,即经济生活有理性基础。然后用转词“但是”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上一篇文章围绕“经济信念”这一话题,指出在经济学中,基于理性是很难实现的,对应的是D项。
A项,“实用利益”与“情感斗争”无关,故排除; B项,上一篇文章没有讨论“交换”的本质,因此主题联系不一致,因此排除; C项,文章讨论的是“经济学”,而不是“哲学”,话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正确答案是D。
摘要:水平线出现在末端。一般是对上一篇文章进行总结或者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最后一句是从句,要注意句子内部的衔接。
(3)逻辑填空题占语言的一半。浙江逻辑填空有以下特点:
1.难度两极分化:难的极难,容易的极易。以2019年为例,正确率超过70%的有9题,正确率低于40%的有6题,总共15题,其余2题在40%到70%之间。 6 个谜题都注重逻辑填空。
2、实词占比高:以2019年为例,实词填空题有9道,成语填空题有7道。
真实问题的例子
(2019年浙江省考试)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明和社交礼仪有了更多的自我追求。适当的外在举措确实可以与个体心中文明意识的觉醒形成_________,最终实现社会公共文明水平的全面提升。但必须强调的是,确定此类倡导的边界非常重要。底线是公众舆论_________。
划线部分按顺序填写最合适的项目是:
A. 合力识别
B. 共振支持
C. 回声支持
D. 共振识别
【解析】第一个空格是修改“外在能动性”和“个体内心文明意识的觉醒”,并结合横线“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可以看出横线表示两者是一致的关系,D项“共振”是指两个物体振动频率相同的现象。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另一个物体也会振动。可引申为思想、意识、言语、心理状态等的一致性,符合文本的意思而保持不变。 B项“共鸣”是指他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能体现出相同的意义并被保留。 A项“合力”是指共同努力,多用于改变多个客观主体主动地进行某种行为。 “文明意识”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不能体现主动性,所以被排除在外; C项“回声”是指声音和空气的相互声音。这段话没有体现“外在能动性”与“个体内心文明意识的觉醒”之间的相互支撑,不符合文意,予以排除。
第二个空白是修改底线,也就是最低限度。 D项“认定”是指批准。较浅的程度符合文意。 B项“支持”是基于认同的帮助和支持。如果学位太重,则被排除。再者,D项“舆情识别”搭配得当,更符合文本含义,故当选。
因此正确答案是D。
总结:题库中这道题的准确率很低,只有9%。审查过程中,要积累一些人民日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学生在说话或写文章时还应注意词语搭配。只有说话标准、准确,才能培养准确的语感。
职位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