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下劳动课程的特点与实施策略探讨
劳动课程有何特点?
劳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注重全面教育。劳动课堂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劳动课堂不仅要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的提高。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开展活动,更要探索劳动活动的意义,超越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素养的提高。目前,一些学校存在的“劳而不教”现象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这种不良现象必须扭转,必须强化劳动教育的综合教育价值。
注重实践经验。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性是劳动课程的本质特征。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劳动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等,无论是哪一类劳动内容,都需要学生大胆去体验、操作、实践。实用性是劳动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的典型特征。
注重开放性。劳动教育的课堂是一个“大课堂”,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小课堂”。学生需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田野、工厂。 “大课堂”意味着物理空间的扩展、教育内容的丰富、学生体验的多样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劳动内容也是开放的。可根据任务组设计项目和劳动任务,并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劳动内容。
注重合作学习。劳动课堂特别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集体劳动。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互相配合、各司其职。如果大部分劳动项目只要求学生完成,那不是一个好的劳动项目。劳动课程中的许多任务需要学生一起完成。在合作中,学生应该把事情看在别人的眼里,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切事情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什么样的劳动阶级才是好阶级?
目前,教育部门对于劳动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实施效果仍缺乏相对成熟、完整的评价方法。但笔者认为,一门好的劳动课程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四个要求。
第一,学生成为实践主体。在劳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劳动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设计的,教师和家长不得接管。过去,有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劳动成果更“有意义”,拍出来的照片看起来更漂亮,自己做作业,剥夺了孩子实践劳动、探索的权利。劳动课堂要给学生学习和选择的权利,给他们成长甚至“犯错误”的机会。学生只有经历“试错”的过程,才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二是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劳动课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操作、去探索,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劳动。劳动课必须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培训和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劳动课可能是关于种植植物、设计和制作或报告结果;劳动成果的汇报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集体展示、辩论比赛等。劳动项目的实施可长可短。有些项目可能在一两节课中完成,而另一些项目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课程安排方面,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劳动课程每周不少于一学时。具体实施时,学校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项目实际情况,安排单班或多班授课。
第三,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劳动课上,学生不仅要动动手,还要动脑。所谓“动手动脑,动脑筋”。劳动课不仅要求学生去做,还让学生思考如何做得更好、更快。学生在劳动和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一堂好的劳动课应该点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劳动中提高思维品质,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按要求进行简单操作的劳动类是有局限性的。
四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让他们长大后能够努力工作,诚实做人。劳动,创造性劳动。 “因此,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劳动情绪,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学生爱上劳动的劳动课就是好课。但目前存在一个现象,有的学生不但没有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劳动班去劳动,反而因为参加某些劳动而不愿意从事某些劳动,这显然达不到劳动教育的目的,这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劳动实践的价值和教育功能深层次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劳动知识和活动经验的传授。
劳动课应该如何举办?
要把劳动阶层打造成“好班级”,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对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教学实施前,教师必须根据劳动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的目标,分析各班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具体化正确的劳动观念、必要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素质等劳动素养。教学目标要体现素养导向,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不要简单地将劳动素养作为教学目标。
二是合理规划用工项目。劳动项目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载体。学校劳动课可以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三大劳动领域中选择合适的劳动实践主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了“十大任务组”提出的《新课程标准》。劳动项目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难度逐步加大,实现各学术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劳动项目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锤炼操作,注重劳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手脑并用,手脑并用。
三是为完成劳动任务提供支持。设计劳动任务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就是给学生制定劳动清单,引导学生有计划、可持续地进行劳动实践。劳动任务的设计应包括一些必要的指示和教导,如劳动活动的准备、工具和材料、劳动步骤、安全注意事项等。劳动活动的准备是指劳动活动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地点的确定、信息等。与劳动任务相关的询问以及其他准备工作。工具材料是指保证完成劳动任务所需的各种工具、器具、材料等。劳动步骤的设计应尽可能具体、清晰,确保每个劳动环节清晰。还应列出劳动活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各种安全保护措施。
四是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评价。劳动课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完成劳动实践活动后的素养表现进行描述和评价,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劳动。评价方法多种多样。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通过家长评价、同伴评价、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多主体评价。评价时更注重过程评价,尤其是反思和沟通环节。可以通过劳动报告、劳动日记、辩论、演讲等进行反思和交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劳动过程,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的劳动。技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等。
(作者为中国教育科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为中国教育科学院2022年基础科学研究专项基金项目“劳动素质构成与提升策略”中小学教育教师》【项目批准号为GYC2022010】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