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贫困论与农民抵制新技术现象解析
1. 提出问题
“原始落后”、“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是描述西藏传统农业的常用词,很大程度上也是西藏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 1951年,西藏粮食平均亩产按惯亩计算只有70多公斤,按标准亩计算不足50公斤。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135公斤,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
因此,国家启动农业现代化,希望通过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改变西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增加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然而,在其具体过程中,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急需粮食的西藏农民往往抵制能够生产更多粮食的新农业技术。这是为什么?
对此,“文化贫困论”是一种流行的解释。其提出者奥斯卡·刘易斯认为:“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就必然趋于永恒……从心理上来说,他们不准备接受那些可能改变他们的事物。生活中各种变化的条件或改善的机会”。
国内许多关于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都遵循这一思路,认为落后地区之所以难以发展,是因为当地的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化,农民的思想观念不适应。落后无知的观念导致他们无法理解和接受新事物,当地人学会了接受贫困而不是努力创新。
如果这个解释属实,那就是当地的传统文化观念是反对现代化的,因此一切改变生活的现代新技术都应该受到当地农民的抵制。然而,在西藏的观察中,我发现了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些同类新技术遭到农民的坚决抵制,但另一些却很快被接受。
我们不禁要问,农民为何选择性地接受现代技术?当地的传统文化观念真的是反对现代化的吗?此外,“文化贫困论”的范式也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文化从何而来?文化背后是什么?只有理解这些问题,真正理解文化,才能真正理解现代化面前制约农民行为选择的机制。
什么是文化?费孝通指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生活中逐渐形成并高度认同的民族经验。文化的合理性和生命力在于对当地环境的认识及其对人们生活的指导意义。
朱利安·斯图尔特提出了文化核心的概念。他认为,文化核心是指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形成的文化生态耦合,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农业经营中体现的文化理念实际上是当地生计模式的体现,而这种生计传统受制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源于千百年来人与自然互动的实践过程。同时,它还可以对生计和环境产生反作用,利用其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宗教信仰来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某些技术受到抵制,表面上是因为文化观念的抵制,实际上是因为与当地民生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冲突。
毫无疑问,农业技术的进步一般可以带来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数据的增加。然而,对于当地人来说,新技术对传统生计模式的改造,很可能会导致当地人长期赖以生存的资源消失(因为这些资源并不能用于增加生产和数据)或者甚至生态失衡。技术进步给当地人带来的很可能不是改善他们的生活,而是毁掉他们的生计。
马国庆在内蒙古研究中指出,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间环境知识是维持内蒙古千百年来草原生态的关键因素,而当前严重的草原生态问题内蒙古的荒漠化等问题是由于游牧民族向定居经营模式转型过程中抛弃民间环保知识造成的。陈向军对新疆哈萨克族地区的研究、马小勤、杨德良对青海藏族牧区的研究也揭示了类似的事实。
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从当地实际出发看待新技术和发展,了解当地传统的合理性,不能盲目崇拜“技术霸权”和“发展霸权”。
但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简单地将发展与传统对立起来。在赋予传统合法性的同时,我们将发展定义为破坏,认为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是不相容的,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必然会对当地的生计和生态造成破坏。事实上,如果发展一味地反对传统,就会出现另一种“文化决定论”,即反对“发展霸权”的极端环保主义。在这两种模式中,人本身都失去了主体地位,成为“发展”或“传统”的工具。
与他们不同的是,Micheal Cernea 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通过自己在世界银行发展部门30多年的工作经历指出,人才是最重要的,要从人的角度看待发展和发展。传统,无论是促进发展还是维护传统,都必须以让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为目的。
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制,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其研究对象一般是过度现代化的案例)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发展对传统的积极意义。因此,本文在研究对象的类别上也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就本研究而言,藏族民生传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并非田园风光、美好富裕。在世界人口爆炸的同时,西藏长达数百年的人口下降无疑表明了其严重的内部危机。传统的生计模式对此无能为力。相反,一些适当的新技术可以使其在不破坏生计传统的情况下解决其严重的固有危机。
这就是“哪些因素限制农民选择新技术”的根本原因。即:藏族农民独特的农业文化理念源于基于青藏高原独特自然环境的藏族民生传统。这种文化根据是否符合当地的生计传统来抵制或接受不同的农业新技术。而当所选择的新技术嵌入到原有的民生模式中时,就会引起民生模式和相应文化观念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