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888888
网站首页 关于BG视讯网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8888888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469号
邮箱: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1998年李元星命名:中国科普工作者首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认可

发布时间:2024-12-16 17:16:16 点击量:

1998年4月11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宣布,将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中国科普者命名的天体。

当月国际小行星中心的《小行星快报》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李渊的文章:“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文学普及者李渊而命名。北京天文馆1957年建成,在此过程中,他作为中国天文事业的领军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编辑、翻译了包括天文学在内的50余部科学书籍,并做出了不懈的贡献。国内科普出版工作。”

李源

父亲的指导:

科普之路的起点

李源,1925年6月11日出生于省会太原。父亲李尚仁早年在日本经纬学园学习数学和科学,后来进入名古屋工业专门学校学习纺织印染。李尚任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他创办山西省工业学院并担任校长近二十年。为山西省及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培养了大批工业科技人才。被国民政府授予金穗奖章。以及文虎勋章。李渊的科普之路与父亲的影响和指导密切相关。

在他父亲的书柜里,有一套世界科普巨著《科学大纲汉译本》。书中大量精美的插图引起了年轻的李源的兴趣。他常常读起来爱不释手。进入小学后,李源喜欢带着父亲去看晴朗夜空下闪烁的星星,问一些关于星星的问题。

生活大百科广播站_播放生活百科广播_广播站生活小常识

父亲见小儿子对天文感兴趣,就趁机在客厅挂了一张他在日本留学时带回来的移动星图,名为《星座初见》。每天早上,小李渊都会站在星图前观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月、什么日、什么时间、天空中会出现哪些星星以及它们在哪里。晚上,他看着星图和天空,看看星图上的星星在天空的什么位置。有时,遇到不确定的事情,他就会自己查书,试图找出星星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岁的李源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天文知识,而且他总是在发现新的问题。当他遇到问题时,他要么向父亲请教,要么在书本上寻找答案。那种认真,让父亲看了心里暗自高兴。

李渊十岁时,父亲带他去太原城外郊游。路上,李源看见父亲拿出望远镜,眺望远方。李渊一把抓住,想要看太阳。父亲立即制止他说:“你不能用望远镜看太阳,会灼伤你的眼睛。望远镜白天只能看到远处的景色,晚上却可以看到月亮和星星。”当天。晚上,父亲把高凳放上,让李渊站在上面,教他用望远镜看月亮。月亮上的影影绰绰,引起了李渊的美好遐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太原沦陷,山西省立技工学校被迫停办。其父李尚任随山西省政府南迁。他和家人抵达首都重庆,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员。李源也在重庆读中学。那时候,李缘经常在半夜一两点偷偷溜出宿舍,到野外看星座。他晚上能看到黎明,这成为李渊热爱天文、追求科普的萌芽。

十六岁那年的秋天,李渊考入国立二中读高中。入学不久,1941年9月21日,他目睹了日全食。这是我国首次科学观测日全食。著名天文学家、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张宇哲率观测队来到甘肃临洮亲自主持观测活动。张宇哲提前公布了日全食的时间和过程,并挂了一个准确的时钟进行验证。结果,日全食如期而至,准时出现。这次日全食观测是一次科普的集中展示。于是,很多人抛弃了“天狗吞太阳”、“金蟾吞太阳”的荒唐说法,接受了日食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可以计算和预测的事实。虽然李渊没能参与这次日食预测,但这让他更加坚信科学的力量,以及向公众科普的意义。

在国立二中图书馆,李源借阅了天文学家陈尊贵编着的一本通俗天文学名著《壮观的宇宙》。他只是被那些令人着迷的天文知识所迷住了。他日日夜夜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废寝忘食。他根据书中的星图,每天晚上仔细观察星星,几个月的时间就认识了大部分星座。他不仅自己观察星星,还教感兴趣的学生一起观察星星,并告诉他们相关的天文知识。这成为他最早的科普活动。

1942年,高中二年级的李渊写信给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高鲁。他在信中谈到了自己对天文学的兴趣,表示愿意探索天文学的奥秘,并邀请这位天文学专家指教。很快,他就收到了高鲁热情鼓励的回信,介绍他与张玉哲、陈尊贵、李衡等天文专家的书信往来。 1943年,李渊成为中国天文学会永久会员,当时他年仅18岁。

紫金山岁月:

特殊的“大学”生涯

1945年5月1日,李源在《大公报》发表第一篇科普文章《夏令时简介》,成为他科普写作生涯的起点。次年,他精心绘制了六幅全天巨幅星图,寄给时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前身)代理所长陈尊贵。陈尊贵是李渊从高中起就非常崇拜的天文学家。李渊不仅喜爱他翻译的《浩瀚宇宙》和他编着的《星图》,而且陈尊贵的《东方杂志》每一期他都看。 “星座神话”部分的所有文章。

播放生活百科广播_广播站生活小常识_生活大百科广播站

陈尊贵

陈尊贵看着李渊绘制的星图,相信李渊确实很有天文天赋。此外,华西大学教授李衡也多次向他推荐李渊,表示天文所应该大胆招收对天文学感兴趣的李渊。还有有前途的学生需要培养。因此,在陈尊贵向中研院主管院长多次推荐后,李源这个只有高中文凭的年轻人,被破格推荐到国家最高天文研究机构工作。

1947年春,李源来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图书管理员,兼做编辑、绘图工作。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天文圣地,李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地阅读着来自中国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天文书籍和杂志,真正感受到了天文的快乐。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

生活大百科广播站_广播站生活小常识_播放生活百科广播

陈尊贵觉得李渊的天文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就送他到上海暨南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在上海,李源偶然结识了时任《科学世界》杂志主编的李国鼎(20世纪60、70年代台湾经济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被称为“科学之父”)。台湾科学技术”)。此前,李源在《科学世界》上发表了多篇科普文章,给李国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李国定特意邀请他参与杂志的编辑。在半年多的编辑实践中,李源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还熟悉了编辑、出版、印刷等方面的业务,接受了多方面的实践训练。这段编辑生涯磨练了李源的科普写作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科普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8月,由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自然科学会、中国科学学会等七个科学团体联合主办的中国自然科学会,在上海。由于抗日战争的原因,每年一度的学术会议几乎中断了很多年。这次战后国家科学界联合年会堪称灾后重聚,众多一流科学家出席了会议。李源以中国天文学会会员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见了许多著名科学家。尤其是李渊和竺可桢是一组的。两人交往颇多,后来成为好友。

1948年夏,李源结束在上海的深造和编辑工作,回到天文研究所。应《科学通俗》主编王天一的邀请,李源开始编辑《通俗天文学》,每月出版,作为《科学通俗》的增刊。 《通俗天文学》1949年1月创刊,1952年底完刊,出版四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全国普及天文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上,李渊当选为大众天文学会理事长。大众天文学会已经活跃了大约五年,并吸引了 100 多名会员。著名天文学家陈尊贵、戴文赛等都是该学会的会员。当时加入学会的一批年轻人,如陈彪、罗定江、沉良钊等,后来成为我国各个天文机构和科普机构的骨干力量。

大众天文学会不仅邀请著名天文学家为《大众天文学》杂志撰写大众天文文章,还定期报道每月的星座,指导天文现象(太阳、月亮、行星动力学)的观测,提供更多有关天象的信息。特殊的天文现象,例如日食和月食。这是一个详细的介绍和宣传。为了激发公众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大众天文学会还在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发生时以及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了许多天文观测活动。情人节。

1952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大众天文学会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大众天文知识展”。参观人数如此之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参观后非常兴奋。他没想到新中国在面临大量浪费的情况下,仍然如此重视科普工作,于是他即兴题词:“中国天文学万岁!”

为了提高天文学的普及程度,大众天文学会会员遍布世界各地,在北京举办了“日月食”、“夏夜星空”、“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等活动、南京、上海等城市?他多次举办科普天文学讲座,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方广播电台进行播音。他们推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批天文科普纪录片,并积极组织放映活动,将多部民国时期的日全食纪录片提供给大中小学观看。 。

为了建立普及天文学的长效机制,李渊早在1950年就向张玉哲建议,仿效美国的做法,每周六、日将紫金山天文台向公众开放。从此,紫金山天文台成为了公众的科普园区。白天,公众可以使用折射望远镜观察太阳黑子,参观天文台建筑和一些古老的天文仪器。在晴朗的夜晚,他们可以用望远镜观测月球、行星、星团和星云等。公众参观的热情非常高,紫金山天文台成为我国科普天文之前最活跃的地方。北京天文馆建成。

李源晚年回忆:“我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了八年多,充分利用那里的仪器、书籍、设备,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实践。还有南京大学的张玉哲、李恒、陈尊贵、戴文赛等前辈对我的谆谆教诲,让紫金山天文台成为我的大学,为我一生的科普工作奠定了基础。

播放生活百科广播_生活大百科广播站_广播站生活小常识

张玉哲

创建北京天文馆

民国时期,资深天文学家高鲁和张宇哲梦想在京城建一座天文馆。但由于国内多年的战争环境,他们的想法只能停留在构想阶段,无法付诸实施。

播放生活百科广播_广播站生活小常识_生活大百科广播站

高鲁

新中国的成立,让李渊看到了实现前人梦想的希望。 1949年11月,他在中国天文学会主办的《宇宙》杂志上发表《以实际行动纪念高鲁先生》的文章,首次提出在中国建造一座“假天象仪”(即天象仪)。中国。想象。他立志成为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开拓者,并亲手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天文馆。

在紫金山天文台,李源在做天文观测和科普工作的同时,还收集了世界各国天文馆的资料,发表了多篇呼吁在中国建立天文馆的文章。一有机会,他就向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宣传、游说。他专程从南京来到首都,会见了时任文化部科普局局长袁汉清和北京市分管科技文化教育的副市长吴瀚。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建造天文馆的想法和计划,并得到了大家的热情鼓励和支持。 。

1952年7月,李渊起草的《在北京建立假天阁的方案》递交给中国科学院两位副院长吴有训和竺可桢。 1954年9月,中国科学院召李源来北京,筹备建设北京天文馆。

年仅30岁就被委以重任的李源,既感到使命的光荣,又感受到责任的沉重。他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懈怠。从购买蔡司天文仪、天文望远镜、电影放映机等科学仪器到选址设计,再到策划天文知识展览、设计编写星空节目,李源不仅亲自做,还努力保持改进每一项工作,使其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1957年9月,北京天文馆正式开放。这是我国第一座天文馆,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馆之一。其大圆顶直径为23.5米。它配备了德国民主共和国的蔡司天文馆。拥有600个座位,仪器仪表和建设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

当时,天文堂的星空表演在我国还是一个未开发的领域。李源精心设计编排了40分钟的表演节目《宇宙之旅》。这个集科学、艺术、演讲、表演为一体的节目已成为北京天文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常设节目,总观众超过千万人次。李渊这样描述这次“奇妙的宇宙之旅”:

生活大百科广播站_广播站生活小常识_播放生活百科广播

亲爱的同志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一个美好的地方。这里没有太空飞行的火箭飞船,也看不到太阳、月亮或星星。但我们必须去宇宙旅行,探索星星的秘密!

…………

现在天空中出现的,和我们今晚在北京看到的星空一模一样。天边是北京的灯火;我们头顶上是星空。我们看到的星空并不是静止的。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它们也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不仅如此,星空的状况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星空。

…………

从美丽明亮的星空,到月亮,这是中国人心目中最文艺的形象;从与万物生长密不可分的太阳,到日偏食和日全食;从水、金、火、木、土五颗行星,诗意地谈论流过天空的星星和彗星;走出太阳系,谈论银河系的秘密,然后探索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无限宇宙……四十多分钟很快过去了,每一位观众都仿佛从梦中醒来。从“太空旅行”归来。

作为新中国提出、发起和参与建立北京天文馆的第一人,李源被公认为“我国天文馆事业的先驱”。李源本人也认为,北京天文馆的建立是“他一生中完成的最大的事情”。

弘扬空间艺术:

追求科普艺术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科学是博大精深、难以理解的,而科学本身的美丽往往被这种观念所遮挡。科学家通常很难与公众分享他们的经验。科普者的使命是与公众分享科学之美。

早在1944年,正在上高中的李源就在美国《生活》画报上第一次看到了美国空间艺术大师博纳斯特的“土星世界”系列画作。他立即被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所吸引。景点:浩瀚无边、瞬息万变的宇宙被浓缩成一个小小的尺寸。有的画面雄伟夺目,有的静谧安宁,意境深邃,有的奇特神秘,令人叹为观止,令人叹为观止。 。从此,19岁的李源迷上了太空艺术,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太空艺术材料和天文图片。

1950年起,李渊在紫金山天文台开始编印《天文画册》。 1954年,他与卞德培合编的大型活页《天文图集》在上海出版,其中收录了大量的空间艺术作品。 198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出版。其中的彩色插片在国内外广受好评。李约瑟评价说“彩色图片很好,值得称赞”。李渊将它们整理印成彩色图册以备后用。百科全书各卷的参考文献。

20世纪80年代后,李源与米勒、杜兰特、邦阿泰、岩崎岩崎等著名空间艺术大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沈佐耀、于景川、吴同春等一批中国本土空间艺术家因此而迅速成长。

1982年,李源从北京天文馆调任中国科普创作研究院对外科普研究室主任。他在《科普创作》等杂志上发表了《世界太空艺术之旅》长文和数十篇关于太空艺术家的介绍和作品展示,引起很大反响。 1984年,李源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在大厅圆形大厅举办“宇宙画展”。展会历时三年,吸引了超过200万参观者。与此同时,李源以科普创作研究院的名义组织了一场以“宇宙在呼唤”为主题的大型移动空间艺术展,精心挑选了他所拥有的百余件世界空间艺术杰作。几十年来收集的。制作了40块大型展板并在十多个城市展出。随后,北京天文馆将展出的作品编成画册出版,更大规模地扩大了太空艺术在公众中的影响力。

生活大百科广播站_播放生活百科广播_广播站生活小常识

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前身)

李源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科普作家。着有科普书籍《飞向太空看星星》,编辑翻译科普图书期刊50余部,发表各类科普文章数百篇,编撰多部科普天文幻灯片,推荐和介绍优秀科普作品。国外科普书籍。他在纪录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进入七十多岁,李渊仍然没有停止他的科普事业。他坚持写文章、做报告、做节目,一刻不停歇。 2003年至2004年,年近80岁的李源三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人讲坛》,发表《秋夜看火星》、《欣赏宇宙艺术》、《宇宙》等科普话题。在望远镜里”向观众展示。

2012年10月27日,“知识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87岁的李源因“奉献一生的精力,以通俗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深奥而神秘的天文知识”而获奖。荣获“知识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称号。 2016年7月6日,李源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原创文章《李渊:在太空写下自己名字的“科学明星”》发表于《名人传记》2024年第12期/夏明亮)

Copyright © 2002-2025 BG视讯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701678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