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传统糕饼文化的历史与地域特色,从补天饼到黄金糕
来源:互联网
中国传统糕点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品种繁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糕点的起源没有准确的说法。有人说文种就是商朝一代宗师文种,但文种却是一个传奇人物。陕西临潼蓝田有补天之说,与女娲补天有关。这种补天糕至今在陕西仍然存在。每逢春节,当地人都会烤补天糕,烤好后在屋子上撒一个,象征补天;一只扔进井里,象征修补大地,然后被吃掉。这也是一个传说。
但糕点的出现却与稻麦有关。这意味着只有米饭和面条才能吃蛋糕。这应该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了。现在的唐糕种类很多,有蒸糕、煎饼、汤糕等。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后,糕点已经十分发达,成为人们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色蛋糕 图片来源:网络
花朵饼图来源:网络
中国的糕点文化南北差异很大。南方是糕,北方是糕,方糕是方糕,圆糕是圆糕,年糕是糕,面糕是糕。中国传统糕点品种中,十分之八以上称为糕点、煎饼、糕点。
据1985年出版的《中国美食百科全书》统计,我国各省市的传统糕点有500多种,其中以江苏、四川、北京数量最多。有十几个品种20余种,其中广东、河南地区数量较多。但我认为这些数字还是保守的,还有不少没有统计在内。
在众多的传统糕点中,有很多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后都有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这种有故事的蛋糕占蛋糕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苏式、京式、徽式、晋式、秦式糕点中,还有更多这样的故事和传说。例如,秦式糕点中的第一糕点水晶糕,就与宋朝的官准有关,并留下诗句:“大众有水晶眼,有水晶心,可以辨别忠奸,并且是无辜的,没有被灰尘污染。”
中国传统糕点文化的名称充满了深刻的寓意,多以吉祥文字、吉祥数字来命名,如京八甲、大八甲、勤八甲、天津八甲等。零食盒大多含有六、八,即六的意思。或者六福、八福、八福等等。
北京八号 图片来源:网络
在糕点文化中,有很多类似名称和小吃。例如,北京、江西、陕西等地都有桃酥。区别在于,有的叫大桃糕,有的叫小桃糕。江西人认为桃酥的故乡是江西,但作为宫廷糕点的一种,桃酥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制作。
长期以来,一些消费者心中一直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桃酥里没有核桃呢?其实,早期就有核桃仁,被称为核桃饼。后来,由于核桃仁存放时间长了,味道发生了变化,就停产了。就像川菜里的鱼香肉丝以前也有鱼,但后来就消失了。
桃酥饼来源:网络
蛋糕离不开馅料。大多数人认为它们是宋代以后才存在的。这是取自苏东坡的诗:“小糕如嚼月,甜中酥脆。”其实,早在唐代,糕点就有馅料了。唐代有一种著名的糕点叫红菱糕,这里的糕点就是馅料。此外,唐代市场上还有专门做馅饼的店铺,还有用水果、蔬菜做的馅料。
当然,中国传统糕点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手工制作和独特的风味。一块蛋糕几乎只有一种口味,几百块蛋糕就有几百种口味。它们以甜为主,因此被称为甜点。当然,北方也有咸味小吃,南方也有荤味小吃、月饼、粽子等。
西式糕点大概是在清朝末年传入中国的。西式糕点的传入也给中国糕点的工艺、做法、口味带来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中西糕点相结合的糕点文化。这也是一个中点的革命。今天我们谈中点的传承,也少不了借鉴和借鉴西式糕点。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继承中创新,创新中继承,才是当今烘焙发展的正确方向。
西点军校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