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儿歌中隐藏的人文历史秘密:汉族与维吾尔族捉迷藏儿歌对比
那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伊宁。我经常和小巷里的孩子们玩捉迷藏,比赛前我们要选出一个“捕手”。如果这次参加的汉族小朋友很多,大家就会围成一圈,说中国的《捉迷藏童谣》:
数一、二、三子,三子的老婆会射击;
枪对枪,杆对杆,
不多也不少于十点六分。
于是最后被叫来的人就开始寻找人来抓他们。如果这次参加的民族娃娃很多的话,大家就用维吾尔族的《捉迷藏儿歌》来数一下:
艾尼、瓦伊尼、图尔甘、加尼;
玛胡,玛胡,出售;
纳斯,气,凯莱库;
- 气体。
维吾尔族《捉迷藏儿歌》演唱节奏感强,旋律简洁悦耳。 (见乐谱照片)
当年在伊犁,一起玩耍的汉、回、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民族的孩子们都知道这两种语言的“捉迷藏儿歌”。那时我不知道儿歌里的维吾尔语词是什么意思。反正我每次玩的时候都会这么说,所以我就记在心里了。
直到我六十多岁的时候,我们游泳界三剑客游完泳后聚会,请教游泳好友王建平。他在巩留县多民族政府大院长大,维吾尔语说得很好。他也会说这首童谣。于是他向我解释道:
“外尼、外尼、图尔干、嘎尼”都是维吾尔族名字。
“开卖”(维吾尔语“不来”)、“开卖”(维吾尔语“来”)。
最后被叫“气”的孩子,就是抓到人的人。但“Mahu,Mahu”和“Nas,gas”是什么意思,他没有说。
那天晚上,我写了一篇关于这首儿歌和男孩的过去的文章《多民族大院里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布在天山论坛上。后被收入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年夏出版的散文集《伊犁,那些年和月》《故事》一书中。
新书出版后,一些维吾尔族同龄熟人表示,他们很熟悉这首儿歌。来自上海的同学吴晓芳来到微信说:“我小时候经常唱这首歌,现在我可以流畅准确地唱出来。至于它的起源,我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
乌鲁木齐校友张建华也发微信分享自己的回忆:“阿尼、瓦尼、图盖、达尼、阿胡、玛胡、白麦道。阿斯、气、到里古,——气。”张建华的表情和我文章里的儿歌基本一样。
那年是国庆节前夕。我四中的校友柯子勤从乌鲁木齐来到我家。新疆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他的俄语很好,刚刚读完我的《伊犁,那些年的故事》。谈起这首维吾尔族儿歌时,他郑重地告诉我,这首维吾尔族“捉迷藏儿歌”的前身应该是一首俄罗斯儿歌。他从小就唱着俄罗斯儿歌《捉迷藏》。然后柯子勤用俄语逐字口述:
阿尼娅、瓦尼娅、图尔干、塔尼娅;
Agulets、Magurests、Pamidozhi;
雷齐、德瓦、科斯利库、
- 气体。
柯子琴的俄语《捉迷藏儿歌》由四段、11个词组成。段落和节奏与维吾尔族儿歌一模一样,儿歌的旋律也一样。然后他将其翻译成俄语:
Anya:俄罗斯女孩名字“安娜”的昵称,
Vanya:俄罗斯男性名字“Ivan”的昵称,
图尔干:中亚国家的名称,
Tania:俄罗斯女孩名字“Takiyana”的昵称;
Aguglets:俄语中“黄瓜”的意思,
Maguletz(连接语言或误译),
Pamidodozh:俄语中“番茄”的意思;
Reazi:俄语中“一”的意思,
Deva:俄语中的“二”,
Kosliku:俄语中“恰到好处”的意思,
——瓦斯:俄罗斯第四起案件“轮到你了”。
后来我查了一本俄汉词典。除了“Maguletz”的误译外,俄语《捉迷藏儿歌》中的11个词全部翻译准确,语义流畅、幽默。他们将俄语中男孩和女孩的宠物名与蔬菜的名字结合起来。放在一起真是搞笑。第三段中的“Reazi”是俄语卷舌音P的发音,与“Deva”相连,是俄语数字“一、二、……”。至于儿歌中“Kosliku”的俄语发音,似乎应该是“Kostaki”,翻译成俄语是副词“正好,轮到我了”。
最关键的是儿歌的最后一个字:“气”。这是俄语中“you”的第四种形式,意思是“轮到你了”。这里使用的敬语比较幽默,也成为维吾尔族儿歌中结尾“气”的正确解释,说明这首流行于伊犁的维吾尔族“捉迷藏儿歌”应该起源于俄罗斯儿歌。
历史上,伊犁河流域的中国人民与俄罗斯有200多年的交往。后来,许多俄罗斯人和中亚人进入伊犁经商、工业,定居伊犁的人越来越多。民国时期,伊犁、塔城地区有苏俄移民10万余人。新中国成立之初,伊宁市仍有一万多名苏联侨民。
这些欧洲人和中亚人在伊犁留下了许多文物。如欧式住宅建筑、东正教教堂和墓地、欧洲和中亚的树木和花卉种类、牲畜和黑蜂;生产工具方面,有马拉收割机、前后轴灵活的承载槽、人用六棍车等。用于割草和收割燕麦等的镰刀;至于生活用品,就更多了。从地毯和挂毯、家具和窗帘,到煤油炉、加仑桶、铝桶、铝勺和方糖。甚至伊犁各族居民的一些生活习惯也是中外融合的。因此,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之前的伊犁常被内地游客称为“异国风光”。
本文讲述的俄罗斯版维吾尔族《捉迷藏儿歌》的故事发生在伊犁,或许是因为俄罗斯侨民孩子从原籍地传承了下来。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儿歌中俄罗斯男孩女孩的名字已成为维吾尔族或中亚民族的名字。然而,儿歌中的“Reazi”、“Deva”、俄语数字“一、二、……”和“gas”——俄语单词“轮到你了”,却被几十代人传承了下来。伊犁娃娃。它被保存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凭图寻找儿歌的重要线索。
柯子勤是锡伯族人。小时候,他住在苏联领事馆西北天山街的一条巷子里。这里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俄罗斯侨民区。他与俄罗斯孩子接触较多,所以捉迷藏讲述了“俄罗斯版”儿歌;而我住在领事馆后院的胡同里,维吾尔语巴朗多,我总是说维吾尔语版本。捉迷藏,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俄语版本。所以柯子勤来告诉我这件事,我感到惊讶又高兴。
柯子勤的祖先从东北走到西北,世代守护国家250年;王建平的父亲是陕北子弟,1942年加入八路军,跟随王震将军到新疆定居伊犁;我的父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北京来到新疆的。无论我们来自哪里、什么时候来自,我们都和伊犁各族儿女一起成长;无论《捉迷藏》儿歌是维吾尔版、俄语版还是汉语版,大家唱着同样的调子,说着同样的事情。在这样的语言里,即使是今天的回忆,也同样是快乐的心情。
文章的最后,我查阅了伊犁锡伯族作家何元修主编的《伊犁民歌集》一书。本书收录了伊犁地区百年来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锡伯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十个民族的优秀民歌,其中包括三首儿歌。遗憾的是,这首流传最广的“街头捉迷藏儿歌”没有被收录。
事实上,这首有维吾尔语和俄语两个版本的《捉迷藏儿歌》,不仅揭示了伊犁的历史变迁,也告诉我们,在幼小的心灵启蒙时,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早已开始。 。
写于2015年国庆节,发表于2016年4月13日《伊犁晚报》
微信互动:
蜂鸟(江文睿):
一首熟悉的儿歌唤起我无尽的思绪。我家住在汉仁街七乐客巷。狭窄的巷子里住着13户人家。汉族只有两家,其余都是维吾尔族。我的朋友都是维吾尔人,这对我维吾尔语的熟练程度有贡献。 ,你仍然可以用维吾尔语与维吾尔族朋友交流。这首维吾尔族儿歌小时候我和朋友们经常唱,至今记忆犹新。感谢老同学洪涛让我教孙子唱这首童谣,我终于明白了它的含义。 2015 年 10 月 10 日 0:35
天山论坛互动:
《伊犁段》主持人:牧羊老人(郑长松)
本文从一首儿歌出发,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半个世纪以来伊犁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精神融合、友好共处的景象。也体现了阿白国际老师的严谨、认真、返璞归真。袁的学术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帖子里的人和事都比较熟悉,让人感觉亲切、可信、有趣。 (2015.10.12.0:45)
我觉得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融合最重要的是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情感融合的思想基础。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前出生的新疆人之所以能与不同民族朋友频繁、相处融洽、感情深厚,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往往受到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受影响的人们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认同感或包容感,从而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015.10.13.0:35)